发布日期:2024-07-26 来源: 网络 阅读量( )
五金作为惠州三大主枢纽之一的惠阳站(原惠州南站)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的布局,正在逐渐成为联动湾区内外的重要节点。未来它将连通国家沿海高铁,并规划引入惠州地铁1号线号线以及正经历电气化改造的惠大铁路,将成为惠州市轨道交通交汇最密集、深惠联系最紧密的首座地下高铁枢纽,也是惠州首个既有高铁站扩建枢纽。 为了更好地引领惠州城市产业升级,带动惠阳副中心建设发展,惠阳站亟需一场扩建更新。Aedas受业主委托,作为站城一体化整体方案设计团队,为项目提供了从规划到建筑设计阶段的全过程服务,与牵头方铁四院一道,基于站城一体的理念,因地制宜地为惠州打造了一座在公园中会呼吸的枢纽。 惠阳站地处惠阳区南站新城片区,该片区是惠州市推进“面朝大海,南进西融”发展规划的重要节点,也是对接深圳东进战略,承接湾区产业、资本和人才的重要地区。新建的深汕铁路将大幅缩短至深圳南山、罗湖等核心区的交通时间,成为深圳产业外溢和带动惠州发展的重要交通链接。 惠阳站作为南站新城片区的核心启动项目,对整个区域的活力和吸引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。其建成将带动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,为新城片区注入强劲动能。这不仅重塑惠阳区城市形象,还将通过高效的交通网促进就业乐鱼体育Aedas新作 大湾区站城一体化新节点惠阳站综合交通枢纽、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,兼顾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,为惠阳的长远发展打造稳固基石。 项目南临既有厦深铁路与亚公顶森林公园,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,地块内有着高差。五条轨道工程由于规划时序与条件差异,均处于不同标高:既有需要保护的现状地面铁路线和即将开工的地下轨道,又要预留空间,为未来的高架铁路进入枢纽而提供改造升级的条件。 同时,铁路将地块切分为南北两部分:南侧为交通设施与铁路空间,而枢纽主要进站功能与综合开发集中在北侧。三个铁路站房、分散在地块各个方向的进出站口、割裂的城市空间,都需要通过一体化的枢纽设计进行整合连通,实现城市功能空间与铁路站点、市政配套的无缝衔接。 面对复杂的地面现状,团队秉持“站城一体”的理念,基于功能复合且彼此独立的布局,提出将国铁一体化、地铁换乘直接化、接驳便捷化、慢行立体化的规划策略,在交通优先下的前提下,实现国铁、地铁与上盖开发的高度融合。 地块采用南站北城的整体格局,南侧基于轨道与接驳设施间最短换乘路径原则,围绕T型人行动线串联布局三个站房及接驳设施,通过地下南北轴与地铁无缝换乘,并构建慢行系统联通周边地块。同时团队以T型换乘结构为主要骨架,分区组织地下商业空间、公共空间与停车设施,形成以TOD为核心的枢纽空间。北侧将地面还给城市与市民活动,在流线汇聚的枢纽处,构建公共开 放 的城市客厅,延续城市轴线,缝合多级高差,并打通城市慢行轴线,两侧连接周边开发,实现地下联站、地上联城的站城融合。 基于厦深、深汕国铁站台的不同标高leyu乐鱼,团队规划了地上地下两座站房,厦深保留下进下出,深汕采用上进上出,通过不同的进出线路,让出站口相对独立;同时在两个候车厅之间设置互通共享专用通道,完成站内的便捷换乘,实现国铁一体化。此外高铁与地铁在地下平层直线联系,通过对快慢节奏差异的旅客进行分流组织,并相应配置不同服务功能,匹配不同乘客差异化需求。公交车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设施立体分层且紧凑布局于三个铁路站中间,可以实现与高铁站厅平层接驳,最大化换乘效率,减少垂直换乘的不便与安全风险,并充分利用地形及规划高差,形成高架、地面、地下多层慢行系统。 “这是惠州市最新一代以一体化开发理念建设的枢纽,也是目前惠州市内站与城融合度最高的枢纽。我们希望将站房融入山体,打造一座在公园里会呼吸的车站,让旅客无论是到达或离开,都感到有所期待。”该项目Aedas主要设计人执行董事梁志华如是说。 枢纽背靠亚公顶森林公园,面向城市中轴。设计从“山-城-站”的关系出发,提出了“山影廊桥”的概念:从枢纽形态、布局、材质多个角度,呼应片区空间特征、复刻本地客家建筑文脉;并充分营造互动社交的空间,营造城市门户的活力中心,同时在站房构建优雅的弹性廊桥,以流动的空间、弹性的使用模式,满足动态的多元需求。 在地下的深汕线站房之上,城市客厅用柔和的线条回应南侧亚公顶的山形,整体设计化繁为简,充分展现建筑的结构之美。站房屋顶中部隆起,通过建筑退线与广场设计,保留串联起山、站、城的视线通廊,引山入城,形成城市中轴与自然景观的相互联系。并以公园化的方式化解站前多级高差,融合站城边界,形成山高水绿的自然格局。建筑主要采用木色金属格栅搭配半透明材质,犹如“青山脚下的廊桥”,表达温暖轻盈的氛围,以融于自然环境的枢纽形象,与山体构成多层次的优美形态。 传统车站形象同质化,且公共活力不强,导致旅客体验单一。设计将多层次的立体空间汇聚于中心广场,以承载丰富的城市活动leyu乐鱼,实现枢纽、公园、商业服务与城市活动的互相渗透,城市客厅缝合多级高差,统筹新旧站房关系,构建、立体换乘体系,为换乘旅客提供公园般舒适体验。慢行廊桥系统联通周边地块,在枢纽中心的城市客厅下方,构建起片区公共活动中心,成为城市发展磁极。站前以开放空间塑造城市聚集地与引力场。中轴线上悬挑的观景台成为旅客观光打卡点,居高临下尽赏新城风貌。流动空间引导人行方向,枢纽、公园、商业服务与城市活动相互渗透,为旅客提供公园般舒适体验。 设计采用横向展开的顶盖体量,将接驳场站间的换乘流线容纳进来,系统整合换乘流线,扭转的造型顺应城市肌理与枢纽工程边界。半透明表皮搭配金属格栅吊顶,让廊桥内部空间犹如洒满阳光的山谷,流动空间形成强烈的动势,清晰引导人行方向。建筑内部设有丰富多变的灰空间,可以根据未来需求灵活调整,缝合站、城leyu乐鱼、景空隙。